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慧慧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慧慧 通訊員 蓋艷芹 煙臺報道
2015年11月9日,煙臺三中高中部從原來的芝罘區南大街130號搬遷至現黃務街道姜家疃,新校址由學校的“復光”教育理念而得名“芝罘區青年南路復光街1號”,這是對三中人教育理想和辦學實踐的社會認可與歷史見證。
五年間,全校師生共同努力,立足教學改革,探索課程建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復光教育理念引領下,學生的全面發展得到關注,個性化學習和個性化成長成為常態,在各項活動和比賽中,學生都有上佳表現,逐步成長為最好的自己。課堂改革從1.0版“導學解疑”課堂到2.0版“雙個性化”課堂再到現在的3.0版“互聯網+深度學習”雙個性化課堂,煙臺三中的課堂已發生全新變化,師生幸福感,家長滿意度,學校美譽度都在不斷提高。
一、關注課堂改革激活課堂活力
從1.0版“導學解疑”課堂到2.0版“雙個性化”課堂再到現在的3.0版“互聯網+深度學習”雙個性化課堂,課堂教學改革一步步縱深推進,構建了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課堂教學新范式,給課堂帶來全新的面貌。
1、加強資源建設,促進資源共享
五年來,課程資源建設取得新的突破,課程發展也進一步推進教師的理念想法,學生的設想規劃得以落地,給師生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益處。在打造課程共享平臺的過程中,煙臺三中始終秉持“創新”二字,著重在特色上下功夫,用創新求突破,系列校本教材《同步導學》突出這一特色。課程資源是基礎,以教學平臺為載體,以軟工具為引領,實現課程資源共享,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激活了課堂活力,特別在今年的疫情期間,線上教學凸顯出學校信息化教學和課程資源豐富的優勢。
2、堅持晾課活動,打造活力課堂
晾課活動成為課程建設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學校積極推進“互聯網+深度學習”雙個性化教學模式,從單一主導轉向雙向互動,更加注重學生的“學”,依托網絡平臺,實施精準教學,大大提升了學習效果,系統規范教學內容與資源、教學設計與方法、教學活動與評價、教學效果與影響等。在推選月度教師和校內優質課的同時,發揮課堂教學骨干的作用,推動學校課堂改革的進程。
3、豐富選修課程,拓展發展平臺
樹立面向應用的課程觀和教學觀,通過對已有課程的重構、再造與拓展,選修課程的豐富多彩為校本課程的構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每年在高二開設40門左右的選修課,全員參與,自主選擇,校外選修課程的多樣化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視野,學校優質的硬件設施和專用教室為選修課的開設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教學過程更具可視化,組織了選修課的展示活動,教學效果與影響更加深遠。
4、重視綜合實踐,拓展教育空間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讓煙臺三中的課程建設更加豐富,使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實施得以落實,課程體系更具完整性和社會體驗性。以應用為目標,構筑煙臺三中教育課程體系的共同體,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變為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如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與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年來,在復光教育理念引領下,學生的全面發展得到關注,個性化學習和個性化成長成為常態,在各項活動和比賽中,學生都有上佳表現,逐步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二、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五年來,學校教科研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與發展的切實需要。
1.常規教研促教育教學能力提升
搬遷后,隨著學校各項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學校的常規教研管理工作得到加強,每學期的常規教研有規劃有督導有評價。五年來不斷完善常規教研的各項制度,確定了新教研流程,實現了專題化系統化的常規教研新局面,解決了以往隨意性,碎片化的低效問題。研討活動聽評課活動更加規范,學科教研不斷出現新亮點。常規教研活動中理論學習讀書交流等規定動作,使老師們的理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人人參與的硬性規定,活躍了老師的思維,增進了交流,形成了濃厚的教研氛圍。常規教研堅持每日兩檢查,老師們能自覺遵守時間要求,包組領導認真負責反饋及時。老師們在常規教研活動中互相學習,資源共享,教育教學能力得到較大提升。
2.以研促教,提升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教科研年會,堅持與學校發展與教學改革緊密結合,通過舉辦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故事比賽,微課體系大賽,特色教研,校級觀摩課,青年教師演講比賽、辯論賽,教研論壇,讀書會等多種形式,不斷在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領域加強引領。自學校搬遷以來,教科研的關注點越來越關注課堂,關注學生的學習,每年舉辦教科研年會,每年設立一個主題,達到了“每一次年會都是一次沉淀、一次成長、一次突破”的舉辦目標,使教育科研的氛圍持續提升,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熱情越來越大,影響力度越來越廣泛,有效推進學校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的提升。
五年來,共有127位教師獲市級以上優質課、優質課程資源獎,49位教師參加市級以上示范課及經驗交流,課題研究24多項,市級以上優秀教學案例21項、教學成果獎11項。
3. 5年來,語文、物理、歷史、政治獲評市級學科和課程基地
學科基地自2015年搬遷后及時啟動建設,5年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在發展中不斷完善。2016年,語文、物理基地獲評煙臺市學科示范基地;2017年,歷史基地獲評煙臺市學科示范基地;2018年,語文、物理基地獲評煙臺市課程基地;2019年,政治基地獲評煙臺市學科示范基地和課程基地。
在不斷加強硬件設施改造的同時,教研室致力于軟功能的提升,使基地真正成為各學科組進行教育研究的學術空間,和學生的社團活動空間。同時,積極發揮基地校的引領作用,打造基地校協同教研平臺,形成以校為本、校外聯動、輻射區域的教研共同體,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近年來,語文、政治、歷史等學科教學研究基地先后承辦市級教學教研、“互聯網+”工作坊線下研討、專家授課研討、講座等活動。
4. 對青年教師實行課程化培訓、“診斷式”培養
新教師是學校最具活力的隊伍,是學校發展的未來力量,五年來,青年教師成長家園培養教師43名,“家園”致力于為學校培養優秀青年人才的發展目標,積極探索新教師培養機制,近年來,立足于學!盎ヂ摼W+深度學習”雙個性化課堂教學改革,構建適合新教師專業成長的生態場,青年教師成長迅速。
“課程”化培訓。青年家園設置教育理論、學科教學、閱讀與寫作、心理健康四類課程。理論課程學習內容包括教育方針政策、新課程課改理論文章、著作等;學科教學學習主要由各學科的優秀教師進行授課指導;閱讀與寫作課程主要包括學員間讀書交流和授課教師進行教育教學論文、隨筆、課題研究的指導;心理課程主要由我校專業心理教師和有經驗教師、學部主任為學員們進行心理方面的專業培訓或交流,解決新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惑。
“診斷式”培養。新教師入職后,青年教師在家園指導下進行三年規劃,家園根據每位教師的發展規劃、課堂教學表現和階段性培養需求對每一位教師進行診斷評估,根據學員需求確定家園的常規課程和機動課程,特聘學校省市級名師、名班主任、優秀教師作為家園授課教師,每周二晚集中授課。學校領導常到家園進行指導、講座,提升新教師的專業素養。每兩個月一次圓桌式研討,采取共性問題一起解決、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的培訓原則,促進教師快速成長。
五年來,青年教師獲市級以上優質課、課程資源5項,參與研究市級優秀教學成果1項,參與研究省級課題1項;14位青年教師擔任班主任,7人獲得月度教師稱號。
5、讀書交流活動:拓展教師的教育生命
煙臺三中一貫重視教師的閱讀引領。通過常規教研組內讀書分享、學科組全校分享、讀書小組集體閱讀、世界讀書日共讀、為每位教師贈送生日書的方式加強教師的專業閱讀。
搬遷后,讀書活動由原來規定數量檢查筆記的做法,轉變為讀書交流分享活動,全部學科組前后進行了全校范圍內的交流活動,交流活動既為老師們提供了展示的平臺,也使得閱讀的質量得到提升。
三、德育工作堅持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學校搬遷之初,結合學生的調整適應期及學生生源的轉變,德育工作堅持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符合學校特色的“復光德育”課程體系,取得了諸多成績。
1、傳承
將學校以往德育工作中的優秀經驗進行繼承、發揚,如“修身行動”主題教育、成人禮儀式、授獎大學、高三畢業典禮、經典誦讀活動、校歌比賽、班級文化建設等,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打磨,使活動向縱深發展,并結合了新校區的空間條件和更好的校園環境,使各項活動的育人效果更強。
2、創新
學校搬遷新校區后,開展各項德育活動的空間場所更加充足,學校信息化建設水平更高,使德育工作的開展更加便利,如成人禮、五四青年節等充分利用校園廣場融入快閃活動,使德育更加符合當代學生的心理需求;主題校會、德育專題講座等更多利用轉播技術實現全校同時收看學習,使德育的覆蓋面更廣;學校的宣傳欄、班級文化墻等的建設,使校園文化建設更加深入人心,更好發揮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新校區的校內甬路、田徑場的建設,使得體育文化節、學生跑操、陽光大課間等活動得以更豐富、更精彩,更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搬遷后學校住宿生大幅增加,公寓管理更加規范化、人性化,定期開設住宿生專題會議,通過宿舍文化的打造,斷舍離活動的開展,“明星宿舍”的評比等活動,為廣大住宿同學營造出更加溫馨、和諧的住宿環境,保障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學校德育工作從線下延伸到線上,尤其是2020年疫情期間,各班級線上主題班會、線上評比展示以及主題教育活動的線上啟動、居家學習體驗等,形成了全面覆蓋的德育育人網絡,育人效果更強。
3、課程
學校德育工作在“復光教育”理念的引領下,不斷更新育人理念,明確學校育人目標,形成了特色的“復光德育”模式,梳理形成了各類德育校本課程,如生命教育課程、生涯規劃課程、勞動教育課程等,同時推動各項活動課程化,給學生以更好的思想引領。國旗下演講充分結合時事,與時俱進,形成序列,打造出有深度、成體系的國旗下演講課程;“修身行動”主題教育課程化,每學期一個主題,與本學期各項德育活動深度融合,期末以班級成果形式呈現;科技藝術節成為全科融合、全科德育的大型特色課程體系,為學生帶來全方位的成長引領。
五年來,學校先后獲得幾十項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 “教育部2018年度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 “全國中小學校長、骨干教師‘網絡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基地學!薄叭珖嗌倌晷@足球特色學!薄吧綎|省文明校園”“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薄吧綎|省排球特色高級中學”“山東省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煙臺市普通高中教學工作先進學!薄瓕W校還多次承辦各種國家級信息技術展示和應用活動。學生精神風貌良好,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發展的成長態勢。在生源狀況不占優勢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其特長,使其多元化、個性化發展,從而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獲得了較大提升,進入理想的大學。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慧慧
為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近日,煙臺第五中學召開“不忘初心育新人,攜手奮進譜新篇”期末總結交流會。[詳細]
2015年11月9日,煙臺三中高中部從原來的芝罘區南大街130號搬遷至現黃務街道姜家疃,新校址由學校的“復光”教育理念而得名“芝罘區青年南路復光街1號”,這是對三中人教育理想和辦學實踐的社會認可與歷史見證。[詳細]
按照《關于開展煙臺市中小學第二批德育品牌評選活動的通知》要求,在學校申報、各區市推薦的基礎上,近期,煙臺市教育局評選出煙臺市第二批“小學十佳德育品牌”“中學十佳德育品牌”,現將名單予以公布。[詳細]
為最大限度避免疫情傳播風險,切實保障廣大學員及家長的健康安全,據教育部門關于停止線下教學有關通知的要求,1月28日—3月15日,煙臺市青少年宮停止所有的教學培訓工作。復課具體時間將根據教育部門的統一安排另行通知。[詳細]
在同一個城市,找到一群和自己興趣相投的人;和一群有趣的人,發現生活的各種可能。這是趁早讀書會運營至今始終不變的初心,2014年,秉持著這樣的初心,公益性社團組織“趁早讀書會”在煙臺落地。經過7年的發展,煙臺趁早讀書會用300余場推廣活動,深度連接3000余讀書[詳細]
1月22日,煙臺市第二屆“書聲瑯瑯誦美文 書香校園演佳劇”課本劇大賽在煙臺廣播電視大廈舉行。此次大賽共有32個學校參賽。經過一天的激烈角逐,煙臺第十三中的課本劇《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斬獲初中組一等獎、最佳編劇獎和最佳女主角獎三大獎項。這也是十三中學第二次奪[詳細]